淮阴师范学院自1998年起开始周恩来班创建活动。十余年来,我校共有1700多个班级9万余名学生参加了创建活动,先后有11个班级获得校级周恩来班称号,132个班级分别获得周恩来班提名奖、入围奖、创建奖等称号,10个班级被命名为淮安市周恩来班。我校周恩来班创建活动赢得了全校师生的普遍欢迎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我校开展周恩来班创建活动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一)我校开展周恩来班创建活动的基本情况
我校周恩来班创建工作,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实践阶段(1998—2002年)。1998年春,在周恩来诞辰100周年之际,我校隆重举办了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以学术研究的方式表达对周恩来总理的敬意。在此基础上,1999年3月5日,学校成立周恩来研究会,把创建周恩来班作为研究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2000年,校党委发出《关于开展创建周恩来班活动的决定》,制定出台了周恩来班评选条件和周恩来奖学金评选条件,正式启动周恩来班创建和周恩来奖学金评选工作。我校周恩来班创建工作从一开始就得到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指导。
为配合周恩来班创建工作开展,2000年,校周恩来研究会和校团委联合指导成立了周恩来研究会学生分会。2001年2月,评选表彰了第一届周恩来班,评选表彰了18名周恩来奖学金获得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学校党委联合为周恩来班授牌。从此每年评选表彰,从未间断。
第二阶段:丰富发展阶段(2003—2006年)。2003年以后,我校周恩来班创建工作内容不断丰富,机制不断创新。为保证周恩来班评选的公开公正公平,从2003年起,周恩来班采取公开评选,班级汇报,现场票决;为保证创建成效,从2004年起,每年三月份开展全校集中创建活动;为更好地指导各班级开展创建活动,2005年开始,学校每年都举办集中创建培训班,对学生骨干进行培训。2006年开始,我校学生全面开展“大手拉小手”等活动,带动中小学共同开展周恩来班创建活动,扩大了周恩来班创建活动的影响。
第三阶段:创新提升阶段(2007年以来)。2007年,我校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组织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等第。此后,我校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丰富和强化用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的学校特色。2007年,学校鼓励各二级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分别成立学习、研究、宣传周恩来精神方面的学生社团;为更好地推进创建活动,促进创建班级交流,扩大创建影响,赢得社会支持,2007年开始,学校要求所有创建班级建立博客。2009年开始,每年编印周恩来精神学习专题辅导读物,要求创建班级学生认真学习研讨,努力提升创建层次。
(二)我校开展周恩来班创建活动的主要做法
1.制定标准,明确创建目标
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我校不断丰富周恩来班创建的内容,明确创建目标。周恩来班评选条件主要包括阅读周恩来书籍、撰写体会文章、瞻仰纪念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形成班级特色和具备优秀、良好班风班标准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2.积极引导,规范创建程序
广泛动员。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中,就开始进行周恩来班创建工作的宣传动员,组织大一学生集体瞻仰周恩来故居和周恩来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2月,团委下发集中创建文件,明确年度创建主题、时间节奏、重要工作和相关要求。
固化节奏。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周恩来班创建活动也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化的时间节奏。9月新生入学进行面上动员;10-12月,各班级自主创建;在1月8日周恩来逝世纪念日前后,开展追思纪念活动;3月5日周恩来诞辰纪念日前后,全面启动集中创建工作;4月底或5月初,举行公开答辩评选和表彰。
集中培训。2003年开始,学校团委都要将报名参加创建的班级骨干集中起来进行培训,帮助大家进一步明确创建周恩来班的重要意义,理解周恩来精神的内涵,掌握创建周恩来班活动的有效形式和载体。
3.与时俱进,丰富创建载体
丰富创建形式。全校各班级除了开展周恩来精神报告会、学习周恩来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紧密结合弘扬周恩来精神的创建活动外,还经常结合班级的学风、诚信、能力提升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周恩来班创建活动的吸引力得到明显增强。
组建学周社团。学校在周恩来研究会学生分会基础上,鼓励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分别成立学习周恩来精神方面的学生社团,如翔宇戏剧社、周恩来文学社、海棠花学社等。学生社团在创建周恩来班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依托网络互动。我校以周恩来的字命名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型综合网站“翔宇网”,是教育部表彰的第四届“全国高校百佳网站”。第五届“全国高校百佳网站”淮师新闻网开设了周恩来研究、学周动态、学周体会、周恩来班博览等栏目。各创建班级还建立主题微博,在微博中发表见解、撰写班级日记,记录创建历程,相互交流学习。
4.整合资源,优化创建服务
以高层次讲座保证创建质量。几年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文献研究室石仲泉、李海文、陈晋、廖心文、安建设、赵春生、曹应旺、杨明伟、陈扬勇等专家,周恩来翻译、原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范承祚,前中国驻纽约大使衔总领事、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张宏喜,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侄儿周秉钧,以及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赵炜、高振普等先后来校考察并为学生开设讲座,极大地提升了我校周恩来班创建活动的品位。
以高水平研究深化创建内涵。学校先后成立了周恩来研究会,创办了周恩来研究所,建成了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点)周恩来精神与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2012年6月,该中心被命名为全省首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实践基地。近年来,我校教师出版研究周恩来专著10余部、发表研究周恩来论文1000余篇。我校教师在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周恩来生平思想研究分会分别担任副会长、理事、副秘书长,在江苏省周恩来研究会分别担任副会长、常务理事。
以高品质规划优化创建环境。学校的校名采用周恩来的手书集字。校报长期开设“总理风范”专栏,学报“周恩来研究”专栏被评为高校学报特色专栏。在图书馆大厅敬立了周恩来塑像,在主干道两侧设置周恩来名言灯箱,在王营校区主干道翔宇路安放了镌刻着周恩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石屏。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产生了“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
以高能量辐射扩大创建效应。我校坚持大手拉小手,把创建活动的影响延伸和辐射到周边中、小学校。我校数科学院在沭阳县钱集中学建立了“践行周恩来精神”社会实践基地,捐赠周恩来书籍,大学生为中学生讲述周恩来的童年故事,大手和小手成为学习周恩来精神路上的亲密朋友。如今,钱集中学已经把创建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来抓,学生创建热情格外高涨。
二、我校开展周恩来班创建活动的主要成效
我校开展周恩来班创建活动,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始终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勤奋求实的良好学风,养成文明礼仪的行为习惯,培养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周恩来班创建活动提升了我校大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对学校的认同感,学校也由此形成了鲜明的“用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的特色。
我校开展周恩来班创建工作的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大学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调查显示,周恩来班创建活动在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起到了巨大作用,我校大学生普遍受到了较强的影响。从2004年6月到2012年6月,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在校学生人数占非党员学生数的年度比例、在校生党员数占学生总数的年度比例、毕业生党员占毕业生数的年度比例不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始终高于江苏省高校的平均比例,也高于全国高校的平均比例。2010年团委一项调查显示,我校大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周恩来,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充满信心。
大学生学习热情持续高涨。周恩来班创建活动带动了良好学风的形成。在周恩来精神的感召下,我校大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动力更加强劲,良好学习习惯得以养成,学习效果更加显著。2007年以来,我校共有2248名毕业生考取研究生,2013年又有712名学生考研达线。毕业生考研率逐年上升,近三年,每年都超过10%,在江苏同层次高校中名列前茅。2010、2011年,我校张朦朦同学两次荣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2011年,在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得了团体总分一等奖、运动技能类一等奖、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类一等奖。2012年,我校《战旗·刘老庄》荣获“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专业组一等奖”;在第四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中,我校代表队囊括了两个团队一等奖、三个单项一等奖、一个单项二等奖。2013年,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我校李桂林同学荣获数学类二等奖;在江苏省首届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中,我校荣获一等奖8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10项。获奖总数和一等奖获奖数分别位列全省第一和第二。
大学生文明素养明显提升。在参与周恩来班创建、学习周恩来崇高道德风范的过程中,我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健康素质显著提高。多年来,我校学生违纪率、犯罪率始终处于全省高校较低水平,创建江苏省平安校园效果显著,深受省、市有关部门领导好评。近年来,我校已连续三次被江苏省委、省政府授予“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称号,多次荣获江苏省教育厅授予的“文明校园”、“和谐校园”、“文明宿舍”、“文明食堂”荣誉称号,江苏省委教育工委授予的“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多次荣获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等部委授予的“全国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在周恩来精神感召下,我校学生立志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据统计,我校80%毕业生选择在基层农村就业创业,淮安、宿迁两市90%的中小学校长为我校毕业生。我校学生热心公益活动,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奉献爱心。2007年以来,我校共有922名毕业生通过层层选拔担任村官,绝对数量居于江苏省前列。
在汶川、玉树、舟曲等地发生灾情后,我校大学生迅速自发捐款60万元,向灾区人民奉献一片爱心。我校“绿之源”环保协会申报的《环洪泽湖生态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项目,在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开展2010年度“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资助行动”资助项目评选中获10万元项目资助。全国共有400余个项目参与本次申报,最终只有12个被立项资助,该项目也是江苏省唯一入选项目。
2.学生班级凝聚力显著增强,学生骨干能力普遍提升
学生班级凝聚力显著增强。周恩来班创建活动为学生班级发展提供了可以追求能够实现的共同理想,各班级积极报名,全面争创,在争创过程中,班级全体同学和班主任老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班级的凝聚力得到增强,同学间、师生间的情感得到密切,学生班级更加团结、协作、友善,学生更加敬业乐群,班级同学间普遍形成了互帮互学互相关心的良好风气。
学生骨干能力得到普遍提升。在周恩来班创建过程中,各创建班级学生骨干策划活动方案,进行宣传鼓动,开展各项活动,组织申报材料,参加公开答辩,在创建与申报过程中,学生骨干的能力得到了全面锻炼。在省委组织部调干生选拔中,我校每年都有学生入选,入选毕业生数量都处于同类院校前列。
3.形成周恩来班创建的淮师模式,学校办学育人特色更加彰显,培育凝练形成了淮师精神
探索形成了独特的创建模式。经过多年探索,我校初步形成了周恩来班创建的淮师模式,这一模式可以用五句话30个字概括:核心价值引领,师生互动创建,学术研究助推,专题课程深化,综合环境熏陶。我校周恩来班创建活动独具特色富有成效,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知名品牌。我校《用周恩来精神培育青年学生》案例入选省教育厅《实践与探索——新时期江苏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百例》;“创建周恩来班系列活动”被评为淮安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创新项目。我校《深入开展周恩来班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荣获教育部2010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培育产生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周恩来班创建活动所承载的内涵是用周恩来精神育人,对此,我们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坚持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坚持指导办学与教书育人的融合,坚持活动创新与环境营造的统筹,在2007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我校以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特色得到评估专家的高度认可,评估获得“优秀”等第。
凝练提出了淮师大学精神。周恩来精神博大精深,在创建的过程中,在不断的思考中,我校凝练提出了“坚守朴实、追求崇高”这一体现周恩来精神的“淮师精神”。这一提法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充分认可,现已成为淮师人耳熟能详的大学精神。
我校创建工作获得社会广泛认同。2010年4月,在我校举办的全国“周恩来精神与青少年教育”经验交流暨学术研讨会上,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助理邓传淮、省教育厅副厅长殷翔文、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室务委员廖心文等领导亲临会议并致辞,充分肯定我校周恩来班创建活动的成功做法。2011年4月,江苏省周恩来研究会来校专题调研周恩来班创建工作。2011年11月,省委宣传部、教育厅、团省委联合发出通知,推广我校周恩来班创建经验。2012年4月,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卫国来校专题考察周恩来班创建活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高等教育》、《高教领导参考》、《觉悟》、《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江苏卫视主流媒体等媒体也多次报道我校周恩来班创建活动。